在中世纪东欧各国文学发展中,世俗文学的重
引言
古斯拉夫文字在东欧大多数国家(包括非斯拉夫民族的罗马尼亚)得到了推广使用,其影响远及基辅罗斯等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书面文学的发展。直到这些国家陆续创制出更符合本民族语言特点的文字,使用本国文字的文学创作才开始兴盛起来。
康士坦丁·基里尔、康士坦丁·麦托迪兄弟9世纪初出生于拜占庭的萨洛尼卡(今属希腊),是斯拉夫裔的基督教教士。他们以萨洛尼卡城附近居民所操古保加利亚语中的马其顿方言为基础,创制出一套古斯拉夫语字母,世称“格拉果尔字母”,并把《圣经》和多种拜占庭宗教书籍翻译成古斯拉夫文字。这些翻译作品既是宗教文献,也是具有普及性质的文学读物。除去翻译,他们用古斯拉夫文字写下了独创性著作《谈话录》与《正确信仰论》,成为东欧论说体文学的开端。
兄弟二人在摩拉维亚等地传教时,积极推广使用斯拉夫文字,被日耳曼教士视为异端。为此,他们上诉罗马教廷,与教会人士激烈辩论,捍卫了斯拉夫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二人先后死于罗马。基里尔兄弟死后,其弟子继承他们的事业,致力于推广古斯拉夫文字、发展斯拉夫民族文化的活动。借助于古斯拉夫文字,古希腊、罗马文学、拜占庭文学以及阿拉伯文学中的大量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得以翻译介绍到斯拉夫各民族中来,促进了东欧模仿文学的发展。弟子们还用古斯拉夫文字创作了许多歌颂基里尔兄弟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发展民族文化的重大主题,在形式上有颂诗、传记、传说、政论等,大多充满了诗意和激情。古斯拉夫文字在东欧大多数国家(包括非斯拉夫民族的罗马尼亚)得到了推广使用,其影响远及基辅罗斯等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书面文学的发展。后世把所有用古斯拉夫文字写作和翻译的作品都称之为古斯拉夫文学,并在各国文学史上形成了长短不一的古斯拉夫文学时期。
在中世纪东欧各国,宗教文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最初出现的是拉丁文或希腊文宗教作品的抄写本,如《圣经》及有关基督、圣母、使徒的故事、传说等。后来陆续出现了用古斯拉夫文或本民族文字翻译或独创的祈祷文、训诫文、颂诗、赞美诗、圣徒传以及宗教剧等。如波兰有圣徒伏依捷赫同异教徒斗争的故事,《圣十字祷文集》、《格涅茨罗祷文集》,宗教诗《耶稣基督复活》、《圣母颂》等;捷克有宗教颂诗《主啊,怜悯我们吧!》、《基督教日常问题六篇》等;
匈牙利有《悼辞》、《圣母马利亚哀歌》等;罗马尼亚有《祈祷书》、《八重赞美诗》、《沃罗内茨使徒事迹》、《斯凯依赞美诗集》等;保加利亚有《福音导书》、《六昼书》等;马其顿有翻译和抄写的经书、圣诗;塞尔维亚有翻译改编的拜占庭使徒传记;克罗地亚有诗体宗教剧《耶稣诞生》、《耶稣受难》;斯洛文尼亚有《教理问答》、《赞美诗集》;阿尔巴尼亚有《洗礼规定》、《弥撒》等。
宗教文学的繁荣对世俗文学的发展起着抑制作用。但在东欧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文学又往往为世俗内容所渗透,因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时代面临的迫切问题。保加利亚的“经外文学”作品《亚当夏娃外传》、《圣母游地府》,保、塞等国的基督教异端波戈米尔教派文学作品《秘密书》、《圣母苦行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封建的愿望与要求。保、塞、罗、阿等国某些与宗教有关的纪传体作品还包含了反对土耳其宗教同化政策,维护民族特性的爱国主义内容。
波、捷、匈、罗等国的宫廷文人重视修史。如波兰12世纪有加拉的《历史纪事》,13世纪有温·卡德乌伯克的《历史纪事》,14世纪有杨涅克的《历史纪事》,15世纪有杨·德乌果什的《波兰历史》;捷克12世纪有科斯马斯的《捷克编年史》,14世纪有韵文体的《达利米尔编年史》;匈牙利13至14世纪有阿诺尼姆什和盖泽依等的《编年史》和《插图本编年史》;罗马尼亚15世纪有无名氏的《编年史》、16世纪有玛卡里耶等的《摩尔多瓦诸君王历史》等。
保、南、阿等国的纪传体文学比较发达。如保加利亚9世纪克利门特·奥赫里兹基的《哲学家基里尔赞》、《基里尔、麦托迪赞》;捷克10世纪的《摩拉维亚-潘诺尼亚传说》;马其顿9至10世纪的《奥赫里德使徒传》、《纳乌姆生平》,11世纪的《萨洛尼卡传奇》;塞尔维亚12世纪的《基里尔、麦托迪传说》,赞颂的都是基里尔兄弟及其弟子创制、推广斯拉夫文字、发展斯拉夫文化的功勋。
塞尔维亚13世纪的《圣徒西麦翁生平》、《西麦翁·奈满尼传》、《塞尔维亚开国始祖西麦翁·奈满尼传》,14世纪的《塞尔维亚国王与大主教列传》、《拉扎尔大公赞》,保加利亚14至15世纪的《伊凡·里尔斯基传》、《伊凡·里尔斯基生平赞》、《里拉纪事》等,分别记述了这些圣徒、主教、国王、大公的生平事迹,赞颂了他们对发展宗教或治理国家所作出的贡献。这些作品有较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因而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13至14世纪间,东欧各国普遍出现了模仿文学,即在模仿外来翻译作品《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战争》、《天方夜谭》、《伊索寓言》等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作品。如匈牙利海·加代帕尔的《寓言百篇》就是模仿《伊索寓言》而写成的。这些作品反映了世俗生活内容,写得饶有情趣,深受读者的欢迎。东欧各国基本上不存在西欧那样的骑士制度,因而最足以表现中世纪文学特征的骑士文学没有发展起来。但贵族文学在某些国家还是存在的。15世纪时波兰贵族文人写的《英德烈·邓钦斯基被杀之歌》和《对懒惰农民的讽刺》两诗表现了贵族至上的思想,并对市民和农民进行了丑化和讥讽。
市民文学在捷克出现较早。14世纪下半叶,布拉格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都城,也是欧洲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城市的繁荣与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城市下层人民喜怒哀乐的讽刺诗、抒情诗与世俗剧相继产生。如讽刺诗集《赫拉德茨手稿》反映了14世纪捷克的市民生活,暴露了中世纪贵族、僧侣的罪恶。全书由11部诗稿组成,其中以《十诫》和《对手工艺人和对市政官吏的讽喻》两诗最为著名。
世俗闹剧《卖油膏的人》从宗教剧《三位马利亚》(三人购买软膏给耶稣涂身的故事)演变而来。该剧在对中世纪庸医的欺骗行为进行辛辣讽刺的同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败,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东欧南部诸国由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造成城市的衰落,因而市民文学不曾出现。捷克12世纪的《圣瓦茨拉夫,捷克大公啊!》是一首用捷克文写成的充满爱国激情的颂诗,一度成为国歌。匈牙利15世纪诗人雅诺什·潘诺尼乌什为世俗文学的创始人,他以流畅的拉丁文诗歌赞颂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保加利亚13世纪的《歌手库克伦斯》、《亚历山大文集》等作品歌颂了贵族伊凡·阿森领导人民举行反拜占庭起义的事迹。契尔诺尼泽茨写的短篇故事《巧遇保加利亚人》以9世纪中叶国王西美昂反击马扎尔人入侵为背景,描写军人格奥尔基在战争中的遭遇与功绩,歌颂了卫国战士英勇战斗、誓死保卫家园的事迹。15世纪时,格里戈里·察姆布拉克的《埃夫蒂米赞》运用戏剧性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京城特尔诺沃被土耳其人围攻和大主教埃夫蒂米亲冒矢石、率众守城的情景以及京城失陷后居民的悲惨遭遇,歌颂了埃夫蒂米和京城居民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16世纪时,波普·佩尤的《格奥尔吉·索非斯基传》写一相貌俊美的年轻金匠被土耳其人诱入苏丹宫中,逼他改信伊斯兰教,他誓死不从,被土耳其人烧死。马特依·格拉马蒂克的《尼古拉·索非斯基传》写一鞋匠因拒不改信伊斯兰教而被土耳其人用石头砸死。这两部作品均以生活中真实的事件为基础写成,歌颂了普通劳动者为反抗异族统治者推行的宗教同化政策而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
15世纪时,塞尔维亚作家康斯坦丁·费罗佐夫所写的《斯特凡·拉扎雷维奇生平》,除描写和记述了贝尔格莱德的建造与大公拉扎雷维奇的生平事迹之外,还初次记载了塞土之间科索沃大战的惨烈情景和马尔科·科罗列维奇的阵亡以及米洛什·奥比利奇的战功。
结语
中世纪东欧各国的世俗文学中,最先出现的是编年史和纪传体文学。这些作品记载了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述了国王和王公贵族的战功、政绩乃至宫廷秘事,一般都写得富于文采,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由于东欧各国几乎都有受外国侵略、压迫的遭遇,爱国题材的作品在其中世纪文学中占有较突出的地位。除编年史和纪传体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自豪感外,还出现了一些歌颂祖国和表现本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奴役的斗争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中世纪东欧世俗文学的重要成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