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体金融发展及其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如
一、转型经济体的概念和界定
转型经济体是指由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的经济体,其中主要包括原苏联、东欧和东亚等国。这些转型经济体在体制变迁过程中和经济发展路径上有着许多相似的任务,目前已经或正处于类似的转型期,相似的特征构成了它们转型的共性。
同时因为不同的转型经济体有着不同的历史国情,在转型的路径选择和转型绩效上也表现出巨大的不同,这些明显的差异又构成了它们彼此之间互不相同的具体特色。转型经济体总体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中国、越南,与其他转型经济体不同的是,这两个国家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与其他转型经济体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二是原苏联国家,年底苏联解体后独立出15个国家,这15个国家均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体,其中除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从未加入过独联体以外,其余12个国家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之后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及乌克兰退出,这样,现独联体官方成员国包括9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三是所谓的东欧国家,现称中东欧国家,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此外,波罗的海三国因其地缘政治经济位置也被纳入中东欧国家行列,故称中东欧16国;最后一个部分是蒙古,同样是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向市场经济的国家。这样看,转型经济体共有31个国家。
自东欧剧变发生后,中东欧国家全面倒向西方,“回归欧洲”成为它们追求的目标。为加入欧盟,中东欧转轨国家需要完成苛刻的条件:一是实行“政治多元化”;二是需要建立起“可行的市场经济制度”,这包括在市场准入、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通货膨胀率、银行贷款利率、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和货币汇率等经济指标不得高出欧盟最发达国家的平均指数的一定范围;
二、转型经济体金融发展与总体资本流动
根据IMF《国际收支手册》的标准,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定义为国际收支平衡中金融账户里各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入量。在金融账户中,国际资本流动可划分为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上世纪90年代后,国际资本跨境流动增加,流入转型经济体的外资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这离不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这些国家在90年代初开始进行的大规模变革。经济上,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能量。
中东欧国家是这场变革中的优等生,因为具备优良的基建设备、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迫切加强与欧盟的联系等优势,使其经济增长潜力较大,这也是它受到许多发达国家投资青睐的原因。大规模外资的流入,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体制转型进程和经济发展。
(一)国际资本流动总体情况
总体上,在-年期间,国际资本流入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上涨趋势,并在金融危机前夕到达峰值。流入总量在年为.49万亿美元,而在从年仅为47.28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也由年的2.67%大幅上涨到了年的14.96%。其中,流入中东欧国家国际资本总量合计.04万亿美元,占GDP比重约为28.18%,而流入独联体国家资本总量合计.38万亿美元,占GDP比重约为11.69%。
自年金融危机和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连爆发,转型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流入量开始出现明显减少,并在年跌入谷底,年的国际资本流入总量跌至.71万亿美元,仅占GDP3.69%。
其中,流入中东欧的国际资本流入量仅为20.99万亿美元,同年流入独联体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入量则是.98万亿美元,分别占GDP比重为1.62%和6.40%。从年国际资本流入量开始重现复苏态势,截止年再次衰落前夕,年底国际资本流入量已实现.78万亿美元,占总体GDP比重约为6.82%,流入中东欧国家的国际资本规模为.17万亿美元,同年流入独联体国家的国际资本规模为.14万亿美元,GDP占比分别是7.68%和4.71%。
近年来,流入转型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更是大幅减少,年流入转型经济体的跨国资本减少48.94%,主要是流入俄罗斯联邦的国际资本减少近五成所致。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转型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十分剧烈,以至于危机后很长时间转型经济体的国际资本流入量都未能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态势。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间的比较来看,独联体国家危机后的复苏情况显然好于中东欧国家。
(二)国际资本流动构成分析
将国际资本划分为三类:国际直接投资(FDI)、国际间接投资(FPI,即国际证券或股权投资)和国际债务净额(银行贷款)三种类型。在-年间,三种国际资本的相对流入量有不同的变化。在第一阶段,FDI比重最大,银行贷款次之,国际间接投资流入规模最小;但在第二阶段,银行贷款的流入量大幅增加,并超越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外资流入主要部分,而国际间接投资则呈现相对较小的增加;
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夕,银行贷款、FDI和国际间接投资的流入规模分别为.84、.60和27.49万亿美元,与GDP之比分别是6.19%、7.89%和0.89%。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年里,三种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入量都出现大幅下滑,而衰退幅度最大的是银行贷款,该指标在年为98.47万亿美元,到了年仅为-18.03万亿美元。国际间接投资的下降趋势也十分显著,该指标在年初期曾一度为负,而在年再次为正。
在欧盟各项挽救措施和金融危机逐渐缓解的影响下,年之后直到年,三种国际资本的流入规模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态势,外国直接投资的表现最为明显,但银行贷款的依然没有太多增加,并且近年来三种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入量恢复态势仍然不是十分明朗。
因此,在这两类转型经济体群体当中,尽管银行贷款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一度高速流入,但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又巨幅衰退乃至为负,降幅是三类国际资本中最为明显的,足以见其波动的剧烈和不稳定特性。
同时,尽管国际直接投资始终被学者认为是稳定性最强的一类国际资本,但是在这两类转型经济体中,反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呈现巨幅流出态势。所以,我们不可将国际直接投资完全看作最稳定、最安全的国际资本,也要及时防范加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