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雨王仕鹏绝杀斯洛文尼亚的那个球,改变
王仕鹏和朱芳雨一起做客某节目,在谈到06年世锦赛对阵斯洛文尼亚这场比赛的时候。
就自然而然的谈到了关于最后那记堪称中国男篮历史最神奇的绝杀进球。
王仕鹏先是谦虚了一番:如果没有朱芳雨前面投进的那个三分球,也不会有我最后的那个球。
接着朱芳雨开始进行回捧:没有鹏哥最后那个球,一片人都会倒地,也没有人会记得我前面的那个球。运动员可能会因为某个瞬间,包括整个状态都给你脱胎换骨的感觉,包括身边人对你的信任。这一个球不仅仅是改变了他一个人,而是改变了整个中国篮球当时的发展,包括取得成绩后,全国球迷对篮球的热潮,会影响很多人对篮球的支持。
不得不说,还是有一定的“商业互吹”嫌疑。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在调回当时那个时刻,仔细品味一番,发现,这俩人说的也都有道理。
首先,在朱芳雨没投进这个3分球之前,当时中国男篮是已经落后斯洛文尼亚4分了,而且当时进攻时间就还剩下3秒,可以说形势对于咱们是非常不利的。
回来之后,刘炜边线发球,一个长传直接甩给了已经在3分线外等待的朱芳雨,然而,斯洛文尼亚的战术素养也是非常高的,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接下来的中国男篮会直接选择在3分线外出手投篮,所以,在朱芳雨要接到这个传球之前,防守球员就已经跟防过来了。
但是,要说朱芳雨也是非常老练的,他也想到了对方会严防三分球出手,所以,在他接到球的那一个,立刻来了一个“漂移”,在空中扭着身子完成了出手,正好是躲过了防守球员的干扰。
然后,篮球就神奇般的钻进了篮筐当中。
现在在回看这个球,难度系数真的是非常大,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就算是让巅峰的库里和汤普森来完成这个进球,都不一定能够办到。
而且,当时还恰逢朱芳雨正在改投篮手型的时期,在这之前他的投篮都是颠投,但是,世锦赛之前的欧洲拉练,让他明白了,这种投篮在国际比赛当中根本没有多少出手的机会。
于是,他痛下决心,改颠投为跳投。
直到投进这个三分球的时候,朱芳雨的整个投篮手型都还不算很熟练。
就在这样多种困难的因素之下,朱芳雨依然是做到了,不得不说,狠人就是狠人。
而这个三分球也让落后的4分分差,变成了只有1分。
整个场面,瞬间不一样了。
可以说,压力全部都来到了斯洛文尼亚这边。
接下来,对方分别命中了1次罚球和一次篮下的转身勾手,咱们这边是姚明接到刘炜的传球,在篮下命中了一记勾手。
等于分差还是落后2分。
至此,就引出来了王仕鹏最后的那记绝杀3分球。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朱芳雨的这个3分球确实是异常关键。
其次,王仕鹏的这个绝杀3分球,也确实如朱芳雨所说,改变了当时整个中国篮球的发展。
首先,当时所有人对于这支男篮的期望是非常高的,抛开其他都不说,就凭着拥有一个巅峰期的姚明,一个NBA的顶级中锋,如果说连小组赛出线都办不到,那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尴尬”?
其次,当年的男篮主教练是有着“欧洲凯撒”之称的尤纳斯,之所以聘请他,就是想用他世界名帅的眼光来打造这支鼎盛的中国男篮,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强强联合”。
如此的大费周折,如果说最后的结果和不折腾没什么区别。
其他人不好说,尤纳斯肯定是逃脱不了“下课”的命运了。
然而,就因为王仕鹏的这一个进球,把这一切都给改变了。
第一,姚明的价值得到了证明,要不然,他就只能背上一个“空砍群群主”的名号了。
第二,尤纳斯可以继续执教中国男篮,这也为两年后在08年奥运会上打进8强做好了一个扎实的铺垫,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主教练,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第三,掀起了全国人民练习篮球的热潮,也让中国男篮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咱们的体育基本都是“自上而下”的。
也就是说,只有这个项目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才会引起全民的学习潮流。
说到这,可能有的球迷不太理解了,男篮的成绩好或者不好,那些该走职业篮球道路的依然还会走职业道路。
确实,职业球员肯定是不受影响的。
但是,这里说的是“全民篮球”的这件事情。
说白了,就是看篮球这件事情在群众当中的“基础”是什么样的。
因为,只有让这项运动扎根到群众当中去,才能引导更多的人走向职业,然后慢慢的把篮球市场给“做大”,要不然,篮球就变成了一项“小众运动”,那么在未来的若干年,估计连联赛当中的球员选拔都没有了“源头”。
这就是为什么姚明现在一定要大力倡导“小篮球”这项工作,因为他最终想做的也是把从下到上的篮球之路给完全“打通”,形成一个真正的良性循环。
而在当年还没有这么健全的体系之下,国家队的成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篮球的认识比之前更深刻了,那就是成绩也是要依靠氛围去创造的。
要不然,还是各不管各,那么未来多少年也不会有好的成绩。
所以,借助着朱芳雨和王仕鹏这两位男篮“老大哥”在17年前的出色表现,希望也能感染到现在的这帮男篮球员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然而永恒不变的是胸前印着的“中国”印记。
男篮,加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