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自主性的增强

1、由经济一体化趋向政治一体化的西欧

进入70年代,面对美苏在欧洲争夺的加剧,西欧加强了自身的团结,欧洲共同体的力量也更加壮大。地位下降的英国于年便提出加入共同体的申请,但因它同美国保持着特殊政策而连遭法国否决。

年,英国宣布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并接受了共同体的农业政策,扫清了加入共同体的两大障碍。年1月,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共同体

年,希腊加入共同体。年,葡萄牙、西班牙加入共同体。经过两次扩大后的欧洲共同体,拥有12个正式成员国,总面积达22.4万平方公里,人口3亿多人。年,12个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年5月1日起,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马尔他和塞浦路斯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4.55亿人口,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另外,土耳其也在考虑和谋求加入共同体。70年代以来,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为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开辟道路,共同体于年建立了“欧洲计算单位”,年设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年创建了包括“欧洲货币单位和“欧洲货币基金”的“欧洲货币体系”。年又提出了建立欧洲经济区的计划。年,共同体首脑会议重申,要在年建成欧洲内部统一大市场。年11月,共同体12国财长会议决定,从年起,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实现内部的资本自由流通。

年6月,共同体12国首脑在联邦德国汉诺威开会,发表《完全实现欧洲一体化条件》,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合作上取得了进展。多数员国认为必须成立欧洲中央银行。会议同意在年6月的马德里会议上讨论有关的正式报告。欧共体还加强了同西欧另一个经济集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合作。双方从年起取消了工业品和部分农产品的关税。年,双方的贸易总额达到亿美元,超过了欧共体对美国的贸易额。欧共体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还加强了科技方面的合作。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采纳了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的建立欧洲“科技共同体”的“尤里卡计划”。到年,共有19个欧洲国家参加了其中的个研究项目,预算资金超过了50亿美元。

政治合作本来是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标之一。创始人之一哈尔斯坦曾说过,欧共体是“三级和平火箭,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同盟,第三级是政治同盟。”但在欧共体成立后的最初10多年里,因内部主要国家进行争夺政治联合领导权的斗争,欧共体政治联合进展缓慢。60年代末,随着美苏在欧洲加紧争夺,欧共体在政治上的联合取得了进展。年10月,欧共体6国外长进行讨论,提出了“关于欧洲政治统一的报告”,定每年举行两次外长会议,就重大国际问题交换意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年9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从年起,首脑会议改名为“欧洲理事会“每年举行3次,讨论欧共体内部事务和协调外关系。年,又从各国选出名议员组成“欧洲议会”,这是西欧政治联合的重要发展,被称为“欧洲建设道路上的里程碑”。80年代初,经济危机加剧了西欧内部的矛盾,西欧联合的速度放慢。年以后,随着经济的缓慢回升,政治联合的问题出现转机。年6月,欧共体首脑签署了《关于欧洲联盟的声明》。年2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草案》和《外交政策合作条约草案》。欧共体又把“欧洲理事会”改名为“欧洲联盟理事会”,设立一个总秘书处负责协调外交和安全政策,以便更多地“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各国议会把部分主权交给欧洲议会,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提高其作用。欧共体还把增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列为当务之急,提出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建议,并得到实施。如:年5月29日,欧共体旗帜第一次在布鲁塞尔欧共体总部大楼门前升起。也从这天起,在一切欧共体集会的场合都要演奏欧共体颂歌。“舒曼计划”发表日5月9日(年)被定为欧洲节。年3月25日(罗马条约签订30周年纪念日),欧洲货币单位硬币正式发行。

诚然,西欧政治一体化还面临很大困难,一是内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对未来欧洲的构想不尽相同,使各国的进一步联合受到限制,二是西欧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使其政治体化进程受到美国的全球战略和美苏关系的制约,但西欧联合图强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2、西欧同美国的关系的转变

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西欧在美苏争夺的“夹缝”中生存。西欧既不能完全超脱于美苏争夺,但又反对美国把西欧完全纳入其同苏联争夺的战略轨道。西欧既需联美抗苏,又与美执行着不同的对苏政策,还从本身利益考虑,力图联合第三世界,增强自身力量,成为多极世界中重要的一极。概括起来,欧共体的外交重点就是维护美欧联盟,保持同苏联的缓和加强同第三世界的联系。

在60年代末以前,美国既是西欧的保护者,又是西欧的统治者。进入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欧要求将美国对西欧的支配关系改为平等的伙伴关系。尼克松上台后,称西欧为世界5大力量中心之一,承认西欧与美国的关系为伙伴关系,并将其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加之苏联的急剧外扩张,欧美关系出现了好转的趋势,双方首脑接触频繁。西欧和美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在军事上,面对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西欧寻求美国的核保护,美国需要西欧提供军事基地和扩大防务。如,英国为美国提供了20个军事基地,英国从美国获得许多尖端军事技术。在经济上,西欧的海外投资有66.%在美国,美国的海外投资有44.8%在西欧。同时,西欧同美同美国还有矛盾的一面。

在政治和外交上,西欧显示了明显的独立自主倾向。年6月,西方7国首脑会议发表的《波恩宣言》规定:美欧间将是“一种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谁也“不属于支配地位”,“遇事必须自由磋商,美国要更多地听取盟国的意见”。在对苏问题上,西欧并未味追随美国,采取了防务加缓和的政策。在军、阿富汗、中东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西欧同美国的态度完全一致。在经济上,欧美矛盾有所加深,双方在高科技领域进行争夺。在贸易上先后爆发过冻鸡战、柑桔战、大豆战、玉米、高利率战、钢铁战、天燃气战、货币战、黄油战,年又爆发了肉类战。在防务上,西欧对里根在苏联问题上一味采取强硬政策不满,担心引起美苏矛盾激化,把欧洲推向核战争的边缘,强调建立和加强欧洲防务,改变过份依靠美国的状况。年曾被称为“欧洲防务年”。尽管西欧国家同美国有一些分歧,但双方在防务上的互相需要,经济利益的相互交错,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基本致等因素,决定了维护欧美联盟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首要任务。

3、西欧同苏联关系的改善

70年代以来,随着年尼克松访苏,西欧同苏联的系逐渐缓和。西欧一些国家的脑相继访问莫斯科,如—年,法苏便举行了10次最高级会晤。到年欧安会,西欧对苏“缓和”达到高潮。西欧和苏联的贸易关系也得到较快发展,欧共体在年对苏联出口15亿美元。年则达到亿美元,增长了9倍多,仅联邦德国同苏联的贸易额便达亿马克。苏联则利用欧洲的缓和时机,在世界其他地区加紧扩张,干涉安哥拉,出兵阿富汗。美国主张对苏采取强硬政策,遏制苏联扩张。西欧则推行“缓和加防务”政策,抵制了美要西欧增加军费,与苏搞备竞赛,对苏经济制裁的强硬政策。年11月,西欧同美国联合部署美国中程导弹,打破了苏在欧洲地区中程核武器的优势,实现了东西方战略的基本平衡。

西欧国家为防止美苏的军备竞赛升级,力促他们在日内瓦谈判中达成有利于西欧的裁军协议,在东西方间实现“水平均势”,确保欧洲安全。为了缓和同苏联的关系,西欧积极主张保持西欧与华约国家的公开联系,还提出要对苏采取“避免对抗,谋求合作”的新战略,继续推行对苏缓和政策。——年,随着苏美达成中导条约,苏联宣布单方面裁军,西欧同苏联的缓和气氛更浓。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访问北欧,同瑞典解决了苏瑞在波罗的海的领海划界问题,改善了苏联与北欧的关系。年6月,欧共体和经互会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告相互承认并建立正式关系,使西欧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关系出现转折。年10月,意大利总理德米塔、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密特朗相继访苏。在10月中旬的一周内,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荷兰5国的银行界答应向苏联提供64亿美元的贷款,出现了“苏联热”。

4、西欧同第三世界的关系

同第三世界加强合作在西欧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世界是西欧国家所需能源、原料的主要来源和商品投资市场。西欧进口石油的87%、铁矿的50%、铜矿的31%、锰矿的50%均来自第三世界。只要第三世界在能源、原料上紧缩对西欧的供应,西欧的经济就会陷入混乱。年以来的两次能源危机证明了这一点。同时,第三世界崛起后,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西欧本身力量不足,需要借助欧洲以外的力量来加强自己在多极世界中的地位。

70年代以前,欧共体已先后同非洲的一些国家签订了《雅温得协定》和《亚鲁沙协定》,协定规定双方在贸易上均享受最惠国待遇。由于西欧和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实际上以“互惠”原则中获得好处的主要是西方国家。进入70年代,第三世界掀起了争取改变旧的国际经济关系的热潮,给发达国家以强烈的震撼。

《雅温得协定》、《亚鲁沙协定》将于年1月期满。参加这两个协定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要求采取“集团对集团”的谈判方式。年7月,46个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派遣统一代表团与共同体谈判一项新的经济贸易协定。经过18个月的艰巨谈判,欧共体作出了较大的让步。年2月,双方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为期5年的《洛美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为:共同体在不要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免税,不限量地入共同市场,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制度”,共同体提供一笔基金。用以补偿这些发展中国家因原料价格下跌或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失:5年内,欧共体将拨出亿“欧洲计算单位”援助46国。其中2/3应为无偿赠予。《洛美协定》比《雅温得协定》大大前进了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关系,作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定,是西欧发达国家同第三世界改善经济关系的重要开端,也是南北关系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年和年,共同体又先后同第三世界国家签订了两个《洛美协定》,参加协定的第三世界国家增加到60多个。新协定同旧协定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欧共体又增加了援助的金额,扩大了稳定出口收入所保障的商品范围,使欧共体同有关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获得了较稳定的发展。欧共体在70年代还制定了地中海总政策。同该地区的20个第三世界国家分别或集体签订了各方面的合作协定。欧共体还在年同阿拉伯国家举行欧阿对话,讨论政治与经济合作问题。阿拉伯国家取代美国成为欧共体最大的贸易伙伴。

年,欧共体同波斯湾7国举行部长联席会议。年,欧共体同东盟签订了贸易经济合作协定,同20个拉美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对话关系。西欧国家在改善同第三世界经济关系的同时,对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运动也给予了一些支持。如,西欧责

以色列对阿拉伯领土的侵占,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支持非洲人民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支持柬埔寨人民和阿富汗人民反对越南、苏联侵略的斗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