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为什么会落后世界
最近篮球世界杯如火如荼,在家门口作战的中国男篮大负众望,小组出局。
作为一名篮球迷,人称南昌汤普森的贾湖图,自然是心碎一地。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浮现在眼前:当年人才济济、大杀四方的中国男篮,为什么会沦落至此?
相比于万年被黑的国足,中国男篮相对而言,是有强队底蕴的。
比如在94年多伦多世锦赛上,男篮力克强敌巴西,逆转战胜欧洲冠军西班牙,从死亡之组突围(小组头牌是美帝),昂首挺进八强。蒋兴权指导那一句“立功算你们的,输了算我的”多年来传为佳话。
比如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男篮险胜非洲冠军安哥拉,然后血拼强敌阿根廷,又一次从死亡之组突围(小组头牌还是美帝……),进入八强。安哥拉我们就不吹了,阿根廷什么水平,我相信看过NBA的朋友都不会陌生。
而以我们这一代人最为熟悉的比赛来说,04年雅典奥运会力克塞黑(前世界冠军),06年日本世锦赛读秒绝杀斯洛文尼亚,08年奥运会怒胜诺维斯基和卡曼坐镇的德国,和银牌得主西班牙血拼至加时,和巅峰美国僵持半场,哪一场不是响当当的硬仗。
结果到今天,打一个没有波兰铁锤戈塔特的波兰打不赢,打一个南美软柿子委内瑞拉也打不赢,打个韩国都费半天劲。男篮这种断层式的下滑,究竟是为什么?
总结起来,我可以由浅入深地想到三个原因。
第一,天才球员的可遇不可求。
比如,姚明的存在,让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略了中国篮球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在我心中,姚明在到那几年,就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一中锋。
当时的NBA尚未流行“小球”的风潮,可是纵观整个联盟的中锋,能够与姚明媲美的寥寥无几。暮年奥尼尔在热火烧完了最后的油,余下的日子里再也打不出当年那种绝对的统治力。霍华德被联盟力捧,是名义上的“第一中锋”,可是哪一次碰到姚明不被血虐?大本引以为傲的防守,在姚老板面前也没啥功效。何况从世界大赛的角度来评判,由于FIBA不存在防守三秒,姚明站桩式的防守,比那群矮半头的中锋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所以中国男篮在拥有姚明的日子里,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着姚明在打比赛。我们在黑今天的男篮时,喜欢抬当年的王七、朱八、李楠,可是客观角度上看,当年这些外线射手群能够大放异彩,扎实的基本功和突出的投射能力是一方面,可最重要的原因,不就是姚明在内线攻防两端的绝对统治力吗?说白了,有姚明在里面站着吸引包夹防守,外线甩开膀子扔就完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男篮的内外线巅峰并不重合。94年、96年那一批男篮里没有姚明,但却井喷式地涌现出一批外线人才,比如胡卫东、郑武。有时我想,如果姚明能和他们同一个年代,中国男篮一定能在世界大赛的舞台上,创造更好的成绩。
也就是说,姚明的退役,易建联的老去,使得男篮的实力产生了档次上的下滑。这几年输伊朗,输日本,甚至输台北。显而易见,缺乏姚明这种内线天才,也没有黄金一代的外线强者,男篮的实力这几年一直被不明就里的观众们高估。
那么,为什么人才的断层会这么严重?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人才的选拔。
我看过相关报道,曾经,男篮在球员选拔上走过粗放的路子,这也成为了一种“不拘一格”的传统。比如早期的穆铁柱,在集市上卖鸡的时候被体委看中,这才阴差阳错地走上篮球道路。又比如战神刘玉栋,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根本没有摸过篮球,直到成年入伍后才进篮球队。
这种野路子也许不值得提倡,但是中华地大物博,民间总能出一些天才选手。这样的新鲜血液如果能早一点被发现,得到正规的训练,以我国的篮球群众基础来看,还愁找不到篮球天才吗?
可是随着篮球的制度化、商业化,到21世纪后,篮球人才选拔变得越来越“正规”。选运动员从娃娃抓起,测骨龄,预计以后长不到一米九的基本淘汰;停文化课打球,进青年队、市队、省队、CBA预备队,层层选拔,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样的模式看似方便统筹管理,优中选优。可是一来,很多热爱篮球的孩子,仅仅是因为“骨龄预测长不高”,就不能接受正规的、专业的篮球训练;二来,很多接受了专业训练的青年,也许只是因为阶段性的落后,就在某个很有“涨球”希望的年纪被踢出了队伍。
举两个具体例子,艾佛森是96年NBA状元,力压科比、晃过乔丹、多次代表美国出战的男人,如果他是中国人,铁定打不了专业篮球,因为他裸高不到;恩比德是14年NBA探花,现在已经是费城76人头牌,人称大帝,联盟前三的中锋,如果他是中国人,那铁定也打不了专业篮球,因为他16岁之前一直在打排球、踢足球,体委去省队选人当然也选不到他。
因此,我认为男篮的球员培养、人才选拔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兴办小初高各阶段的篮球联赛,发掘学生时代的好苗子,而不是一味地搞青训模式,更不要简单地用身高骨龄来卡人。据我所知,现在足球、篮球等大项的青训选拔,越来越要求青年选手有过硬的家庭条件——倒不是说有金钱黑幕,只不过停文化课练体育的模式太过冒险,一旦没有打出成绩,连高考的路也给堵死了,这就导致很多平民出身的天赋选手,不敢在体育上下功夫,其家庭条件也不支持他烧钱“练体育”。
这就触及到第三个原因,经济发展的问题。
诚然,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毕竟发展中国家的帽子还稳稳戴在头上,贫富差距分化、阶级固化的问题也已经提前到来。纵观当今篮球的世界强队,之所以能够打出成绩,要么是因为这个国家有极深厚的篮球底蕴,比如立陶宛、南斯拉夫(现在分裂出了一众篮球强国),要么是因为这个国家经济底子深厚,能够支持天才选手们自下而上地冒头,比如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要么就是二者兼有,比如美国、加拿大。
为什么说经济实力能突出篮球实力呢?打个比方,一个出身贫寒的国内小球员,赌上全部身家打职业篮球,停文化课走青训,可是这条路毕竟不好走,终于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因为天赋和能力问题,或许也有伤病问题,他失去了进入专业队的机会。此时他还有什么选择呢?高考是赶不上了,毕竟初中之后的知识全都不会。聪明一点的,可能会争取做个篮球教练,搞搞小朋友们的篮球兴趣班,养家糊口无虞;也许还能搞搞直播,做个篮球小网红;没那么机灵的,大概只能去从事体力活儿了。之后过不了几年,房贷、彩礼、奶粉钱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头等问题,蓦然回首,让10岁的他重新选择,你觉得他还会去打篮球吗?
而相对地,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很多天赋选手只是把篮球当作兴趣,而又因为这种掩盖不住的天赋,在高中校队、大学校队崭露头角,最终成名。一方面,这些人本身没有停下文化教育,考虑到录取率的原因,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远远大于国内年轻人,所以职业篮球不是生命中唯一的选择。邓肯哪怕不参加NBA选秀,也可以从事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林书豪就更不用说了,他录取哈佛甚至都没有靠篮球方面的特长。另一方面,退一万步说,哪怕同样是不接受高等教育,同样不从事职业篮球,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那些被职业篮球关上大门的青年们也可以过得更好——比如同样是做个蓝领工人,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准、人力费用就远高于国内,而且很大概率房子还比国内便宜。
当然,经济发展是长久之计,不太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可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国内这种赌博式的青训模式未免太过冒险,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退路,以至于很多的天赋选手就这样早早打了退堂鼓。
前些日子有一个综艺叫做《篮板青春》,在国内选拔了一些高中篮球选手组队,去日本和当地高中强队打比赛。虽然中国目前的篮球实力肯定是强于日本,可是在这些高中生身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优势——直接原因就是,我们的青训模式圈走了从小冒尖的篮球手,而这种与国际接轨的高中联赛制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
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在中学、大学里加强、加快联赛制度的建设,从而站在更大的篮球人口基数上发掘和培养人才。现在的特长生制度就很不错,让越来越多练习篮球、练习体育的孩子不至于落下文化课,有更大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假使这些孩子最终没能走向职业道路,也不至于因为文盲而沦落到社会底层。
如果国家真的想提升全民体育素质,强化足球、篮球这些体育大项的职业实力,那么扩大人才储备就势在必行。上述的特长生制度只是一部分;既然国内常常号召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录取,那么我认为,这些为体育梦想拼搏奋斗的少年,才最应该成为多元化录取的受益者——而不是那些因为父母政治地位、家庭经济实力而获得“点招”“自招”名额的二代。
当然了,这条路还很长,变革正在继续。
祝愿中国篮球越来越好。
—————————————————
文章首发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333.html